猕猴桃及特色水果产业链建设典型案例11 | 创新栽培技术模式推动大荔冬枣梯次上市卖高价
作者: 时间:2024-04-09 09:51:42

摘要:大荔县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适度规模发展设施冬枣,集成示范轻简宜机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设施冬枣规模效益、生产技术全国领先,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冬枣产业,引领县域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大荔是全国鲜食枣最佳优生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枣乡”“全国红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冬枣名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近年来,全力打造以冬枣为首位的百亿级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大荔冬枣产业发展经验入选《陕西工作交流》

2023年,全县冬枣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40.3万亩,占比95.95%,年产量55万吨,一产年产值7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02亿元,冬枣成为大荔强县兴村富民的首位产业,成为大荔农民的致富果、希望果、幸福果和振兴果。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创新模式,优化现代设施空间布局

大荔地貌分为黄土台塬、渭河阶地、洛南沙苑、黄河滩地四个类型。基于不同地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构建日光温室冬枣、钢架棉被大棚冬枣、冷棚冬枣3个优势产业带。

标准化设施冬枣园

依托黄土台塬较温暖的自然小气候,发展日光温室冬枣。发挥渭河阶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产量高的优势,发展钢架棉被棚栽培。规避黄河滩地风沙大、早春气温较低、土壤保墒能力较差的不足,发展春暖棚栽培。

(二)丰富设施棚体类型,错峰压茬接续成熟上市

大荔年降水量514毫米,无霜期212天,年平均气温13.4℃,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大荔冬枣较周边县市早成熟710天,比山东、河北冬枣早成熟1530天,设施栽培提早成熟上市,抢占市场先机。

创新集成日光温室、钢架棉被大棚、春暖棚、遮雨棚等4种棚型栽培技术模式,成熟期分别提前到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上旬,错峰压茬接续上市,供应期也由露地栽培的40天延长到6个月(5月到10月下旬),从根本上解决了冬枣成熟期遇雨裂果和市场供应期短的难题,提高了果实品质,拉长了市场供应期,规避了冬枣集中成熟上市的市场风险,提升了冬枣生产效益。

(三)创建高质高效栽培,推广节支降本增效技术

设施栽培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风险“四高”特点,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抹芽、摘心、疏果、环剥、采收等环节亩均人工费在5500元左右。良种良技良机融合,节支降本势在必行。

为解决冬枣主栽品种坐果严重依赖人工环剥和外源激素问题,节约果园投入,多年驯化改良引进的“沾化冬枣”,鉴选培育“大荔冬枣2号”和“冬枣8202个优系,并通过省林木良种审定,推广面积2000余亩。

设施冬枣品种高接换优

按照“三改一提”的要求,增加大跨度、便于机械化作业的钢架大棚比例,探索平地建棚、宽行密植、定向栽培等宜机化栽培技术,枣园配置农业机械和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淋(药)、冬枣树单口环剥剪、智能通风卷帘、采收轨道车等设备,提升设施枣园机械化、自动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亩均减少人工成本2500余元。应用化肥减施增效、绿色防控减药控害等技术,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每年递减5%,枣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加0.1个百分点,亩均节约水肥药800余元。

三、经验成效

(一)财政金融支持是根本保障

先后制定印发了《大荔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2022年稳经济支持农业发展“金十条”》等重要文件。县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对冬枣设施建造等方面进行奖补。累计投入中省产业园财政资金2350万元,支持枣园冬枣装备提升、低效枣园改造和数字枣园建设。2022年,全县金融机构共发放贷款12.81亿元,满足了12617户枣农投资建棚的资金需求。

(二)科技创新驱动是重要引擎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果业中心共建大荔冬枣试验示范站,开展鲜食枣新优品种(品系)鉴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选育冬枣新品系2个,取得鲜食枣设施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技术成果奖励5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一种冬枣树单口环剥剪)。制(修)订《冬枣绿色生产标准综合体》等省级标准3部,推动标准化生产。

(三)示范引领带动是有效手段

以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创建冬枣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评选“最美枣园”15个,累计创建高质高效示范园11个、设施装备提升示范园8个、低效枣园改造示范区3.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设施冬枣转型升级。

(四)高质高效产业是富民目标

促农增收是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目标和不竭动力。2023年,大荔冬枣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比增长10%以上,日光温室、钢架棉被大棚、春暖棚、遮雨棚4种棚型栽培效益分别达到6.5万元/亩、5万元/亩、2.3万元/亩、1.8万元/亩。人均枣业纯收入2.34万元,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0%以上。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