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发往香港的礼盒装,每斤定价45元,客户反馈说吃出了小时候桃子的香甜。”7月11日,在蒲城县孙镇的黎起塬桃园,袁小琴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饱满的“中3”水蜜桃,指尖沾满清甜的果香。这位扎根乡土的新农人笑着说,“我公公当年坚持‘种桃要与众不同’,如今看来,这份倔强让我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农业路。”
漫步果园,300亩桃林与50亩梨树郁郁葱葱,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竟缘起一盏煤油灯。“公公许东胜高中毕业后,偶然在书上看到小鸡孵化箱的草图,就带着工匠用简易材料反复试验,最终仅靠一盏煤油灯,16天成功孵出鸡苗。”袁小琴多次想起公公的话说道,“也是在那次进京引进种鸡蛋时,公公特意带回了珍贵的‘北京八号’桃苗,从此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种植探索。”
走进农场陈列室,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许东胜年轻时创业的艰辛:斑驳的土坯墙上,“来人闲谈莫过五分钟”的字画格外醒目。墙角堆放的《山西刊大》农业书籍,记录着他如饥似渴的求知岁月。面对传统种植的局限,许东胜另辟蹊径,通过观察野生酸枣树和邻居家的梨树,大胆提出“桃树冬季不剪,夏季不管”的创新理念,并研发出“自然简化修剪法”,给自己的桃子取名——“烂娃桃”。同村工人张美丽深有感触:“我在这里干了6年,亲眼见证这些不打药、不催熟的桃子,连蚂蚁都争相‘品尝’,品质没什么可说的。”“‘烂娃桃’这个名字,起初带着几分调侃,背后却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奋斗史。”袁小琴指着包装车间里印有商标的礼盒介绍。
上世纪90年代,许东胜遭遇养殖破产和妻子离世的双重打击,桃园陷入无人打理的困境。没想到,这份“放任”反而让桃子的风味更加浓郁。一次,电厂工人慕名前来求购,村里人笑称:“那个日子过‘烂’了的‘烂娃’,能种出啥好桃。”谁知顾客品尝后赞不绝口,“烂娃桃”的名号就此传开,最终成为注册商标。
如今的“烂娃桃”,早已完成从田间到国际市场的华丽转身。45元一斤的礼盒装畅销“北上广深”,精品“北京八号”曾创下100元一斤的销售纪录,产品远销香港。在包装车间,工人左苏茹手脚麻利地为桃子套上泡沫网:“在这儿一天下来能挣100多元,既顾家又增收,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许东胜的儿子——“90后”新农人许艺,与妻子袁小琴一起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扛起了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如今整个桃园不仅拥有500亩自有基地,还带动8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技术合作版图拓展至湖北等地。新建的研学基地里,孩子们在桃树下探索自然奥秘。田间课堂上,老农认真学习电商直播技巧。“我们正在建设深加工厂房,计划开发桃梨罐头、NFC果汁等产品。”许艺望向远方,“要让更多人知道,遵循自然规律,不用化肥农药,一样能种出高品质水果,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夕阳为桃林披上金色的纱衣,袁小琴和许艺并肩站在塬畔,望着满载希望的果园。“我父亲当年说‘要让别人来咱这儿买桃’,如今不仅实现了,还卖到了国外。”许艺轻轻抚摸着桃树,“‘烂娃’这个曾经的绰号,如今成了我们坚守初心和执着的信念。”这片承载着梦想的土地,正借着“烂娃桃”这颗果子,续写着新时代新农人的创业故事。他们心里就一个盼头:让家乡的桃香飘得更远,飘过塬,越过岭,直到天南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