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全产业链典型案例
全产业链典型案例4—凤翔区
作者:宝鸡市凤翔区果业技术推广中心 时间:2023-03-23 04:36:07

坚持一稳二改三减四提升

推动苹果产业全面提质增效

摘要:宝鸡市凤翔区苹果产业在全省发展较早,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任务较重。近年来,凤翔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技术集成,注重机制创新,加强服务指导,探索形成“一稳二改三减四提升”模式,集中连片推进老旧果园改造,整体布局带动果品提质增效、果业转型升级、果农增收致富。

一、基本情况

宝鸡市凤翔区以矮化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先进而享誉全国。全区种植苹果22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建成国家级苹果标准园2个,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5个,先后被授予国家苹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30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等荣誉称号。

经过多年持续发展,当前苹果产业面临的树体老化、品种老化、劳力老化“三老”问题日益凸显。凤翔区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新农人“五新”理念为统领,大力实施“一稳(稳规模)二改(改品种、改老园)三减(减农药、减化肥、减劳力)四提升(提管理、提质量、提品牌、提效益)”,强化行政推动、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和项目带动,大力推进老旧低效果园改造,促进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主要做法

(一)明晰思路抓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按照“巩固北部优势区、优化中部适宜区、调整南部次适区”定位,研究确定了“一稳二改三减四提升”发展新思路,集中连片发展高效园,逐步压减低质低效园,着力稳定苹果种植面积。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凤翔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凤翔苹果提质增效“品种改接、肥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产业升级、市场拓展、技术支撑等十个环节给予政策扶持,引导群众合理流转果园,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科技赋能促提升。编制印发《凤翔苹果优质栽培技术规范》《苹果主干低位嫁接技术标准》等操作规范,探索提出了以“矮化栽培、双矮引领、精作细管、精品生产”为核心的“凤翔模式”,提高全区果园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品种培优、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施“品种改接”项目10个、“肥力提升”项目11个,推动果园提质升级2万多亩。转变栽培模式,突出宽行密植、格网立架、草膜相间、省力生态等模式,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积极实施省级果业专项支持项目,集成应用无人机、弥雾机、作业平台、机械耕作等新装备500多台套,提升果园机械化水平。

新优品种改接

(三)延链补链强基础。立足“稳前端、强中段、延后端”,坚持项目牵引,推进延链补链,依托中央冷链仓储、省级产业园金秋仓储物流园、省级苹果全产业链建设重点县采后处理等后整理项目,建设万吨冷链仓储中心1处,机械储藏冷库38处,贮藏能力达到7.5万吨,建设苹果产地采后处理中心4个、4.0智能分选线和2.0分选线6条,开展集中预冷、分选、收储等服务,推进产地标品化销售。引进建成果袋生产、果筐加工、包装材料、农资配送、有机肥生产等配套企业50余家,打造品种展示、花海旅游、观光采摘等新业态,开发礼品果、艺术果、功能果等元素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通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四)打造品牌树形象。建成“范家寨万亩示范基地”“南指挥现代果业种植基地”等产业园区3个、百亩以上优质产业基地50个,打造产销交易集散中心1个,建立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托管服务组织360多个,推动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定期举办电商节、百名采购商果区行、产销对接洽谈会等活动,培养营销经纪人1000余人,培育“凤飞翔”“雍翔红”等著名商标,与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iFresh亚果会开展合作,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登陆央视展播、入围品牌故事大赛、设立报纸专版、发布新闻报道等方式,持续加大“凤翔苹果香飘九州”宣传力度,凤翔苹果连续六年荣登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

三、经验成效

(一)政策发力,加大扶持。出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苹果产业发展使用办法》,整合资金2000万元扶持苹果产业发展,老果园改接新优品种每亩一次性补贴840元,对5亩以上挂果园施用有机肥连续5年每亩补贴600元。补贴资金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形式发放,品种改接果园6年产生收益之后,按照补贴资金在果园投入成本中的占比分红;施用有机肥果园按补贴资金投入占比从当年收益中分红。

(二)金融助力,促进发展。探索创新“银行+担保公司”信贷模式,与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陕西农担凤翔区办事处,同农行、邮储银行联合开发10-30万元、30-100万元、100-300万元等不同类别信贷产品,满足果农资金需求。2022年,通过陕农担办事处投放贷款15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果农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同时,探索政府补贴农业灾害保险模式,列支专项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苹果灾害保险,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服务合力,破解难题。针对果园用工难题,探索形成了“5+模式”(专家+技术员+特聘农技员+示范户+农户)和“4511”工作法(聘请40名农技员,采取5+模式,下乡服务100次,培训果农1万人),组建“小红帽”服务队,为全区果业生产提供全覆盖、全天候、全流程的“保姆式”技术支持。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配送、技术托管等服务,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农忙时节组织本村和附近劳动力,开展果园套袋、修剪、采收等技术服务,全区果园托管面积达到3.5万亩。

(四)模式推力,盘活经营。针对无力经营或经营不善的老旧低效园、撂荒园,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流转模式,引导群众通过果园流转、承包租赁等方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引进陕果宝鸡集团入驻凤翔,通过并购方式,盘活果园经营权,推进老旧低效果园改造。2022年,全区流转果园5000亩,“大园区、小业主”经营模式把农户牢牢嵌入产业链,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构建了收益共享新机制。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