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据>
陕西果业发展比较研究
延安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作者:延安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3-02-01 03:04:17

延安古称延州,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华民族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土地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辖1210县,总人口226.9万。2022GDP2231.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237元。延安土地资源丰富,土质疏松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500小时以上、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温9.9℃、年均降雨量550毫米,以优越的自然禀赋成为生产优质苹果的天泽之地,是我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的优势苹果产业带和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是中国及世界重要的苹果基地。

延安苹果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谋划,久久为功,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建成了世界上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回延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产业规模、质量、效益持续攀升,小苹果成为大产业,是乡亲们的脱贫果、致富果,也是幸福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延安一张靓丽的名片。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在安塞区南沟村调研时强调:“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延安发展苹果产业带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正在凝心聚力,进一步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整体情况

(一)基地规模大。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为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县。2022年,全市苹果总面积331.6万亩,产量431.7万吨,面积、产量均居陕西省第一位。约占世界1/20、中国1/10、陕西1/3,是中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有近100万从业人员、80万农民从事苹果产业,果农人均面积4.1亩、人均产量5.4吨。

(二)区域布局优。根据延安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按照“果树上山、米粮下川、坡上种草、畜牧进沟”的产业布局,建成了南部塬区和北部山地两大产业带。按照鲜食苹果的基本定位,确立了以富士、嘎啦为主,新优品种为辅的品种结构。建成绿色、有机、良好农业、出口等认证基地214.2万亩,洛川、宝塔实现了整县(区)国家绿色基地认证,富县获得全国良好农业生产基地认证。

(三)科技实力强。与全国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建成10个试验站(院、所)。编制《延安苹果技术综合体标准》16项、《延安苹果“十四五”主推技术》18项,总结形成20项本土栽培技术,其中果园豆菜轮茬增肥技术、密植高效旱作节水栽培“3332”技术成为部省主推技术。发展矮密果园77.8万亩,实施旱作节水200多万亩,拥有种质资源近4000份,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种资源圃基地。

(四)产业基础好。全市现有果业企业123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84家;有果品加工企业29家,年转化鲜果能力56.4万吨;有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企业141家。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西部最大的苹果农资城、全国唯一的苹果城和苹果博览馆;有果品产地集散销售市场71个。全市建成4.0智能选果线105条,冷藏气调贮能162.8万吨(其中气调库20.8万吨),配置冷藏车115辆。

(五)品牌声誉广。“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均为最受消费者喜欢的两大区域品牌。“延安苹果”位居全国苹果品牌价值榜第二,“洛川苹果”位居全国水果类价值榜首,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指定水果。在全国72个城市建有品牌直销店359个,注册企业品牌115个,2家获全国十大苹果品牌称号。延安苹果四次上“天宫”,成为航天员的营养补给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和友人。

(六)营销渠道畅。销售分布全国近30个省市,北上广深等中高端市场销售量达到60%以上,仅广东省年销售达100万吨以上。出口欧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地区。与阿里巴巴、京东、一亩田等平台建立合作,发展电商企业475家,各类网店、微店2.3万个,电商服务站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2022年苹果电商销售总额超过30亿元,位列全省水果网络销售第二、苹果销售第一。

(七)综合效益高。2021年苹果综合产值387.8亿元,其中鲜果产值219.1亿元,全市GDP6%、农民收入的27%、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和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均来自苹果产业。2022年预计综合产值达445.5亿元,其中鲜果产值达245亿元,果农人均鲜果产值达3.1万元。

二、生产栽培现状

从栽培类型看,有乔化、矮化、短枝型,其中乔化栽培259.2万亩,占总面积的78.2%,矮化栽培72.4万亩(其中:短枝型50.2万亩、中间砧16.2万亩、自根砧6万亩),占总面积的21.8%。从地形看,有山地和塬地,其中塬地果园199.7万亩,山地果园131.9万亩(其中梯田果园100.7万亩,坡地果园31.2万亩),各占总面积的60.2%39.8%。从树龄看,0-5年果园46.5万亩,6-25年果园226.3万亩,26年及以上果园58.8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14.1%68.2%17.7%,现有挂果面积261.8万亩。从栽培品种看,富士面积273.6万亩、嘎啦23.9万亩、秦冠9.4万亩、弘前富士(玉华早富)14.5万亩、千秋1.6万亩、元帅系1.1万亩、瑞阳0.2万亩、瑞雪0.1万亩、秦脆0.1万亩、其它品种(华硕、金冠、维纳斯黄金、袖珍苹果等)7.1万亩。从成熟期看,早熟面积26.7万亩、中熟19.6万亩、晚熟285.3万亩,早中晚熟比例为8.1:5.9:86

三、旱作节水技术应用情况

延安苹果产业明显受资源性缺水的制约,为了充分利用好自然降雨和地下水资源,确保果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延安紧紧围绕“干旱”问题,突出“节水、保水”这两个关键,通过实施工程整地(梯田、反坡梯田等),推广实施覆盖保墒、集雨窖灌、坑施肥水、滴灌渗灌等特色高效保水节灌技术,形成了延安特有的果园节水灌溉模式,即“集雨窖+坑施肥水+树盘覆盖水肥膜一体化”、“集雨窖+滴(渗)灌+树盘覆盖水肥膜一体化”两种节水灌溉模式,有效解决了果园春季干旱和关键需水期的灌溉问题。目前,全市有水源(机井、水库、河流等)条件的果园111.8万亩,正在建设水源的果园13.7万亩,无水源条件的果园206.1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3.7%4.1%62.2%。应用各种旱作节水措施面积200.1万亩,占苹果总面积的60.3%,其中集雨窖灌40.6万亩、滴渗灌20.5万亩、坑施肥水25.2万亩、地布(膜)秸秆覆盖113.9万亩(地膜32.42万亩、地布38.22万亩、秸秆43.18万亩)。(一)集雨窖+坑施肥水+树盘覆盖水肥膜一体化。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延安北部山地果园,现推广应用面积128.12万亩。该模式是在树冠投影外,每树打34个,直径30厘米、深50厘米圆柱形

穴,用四周打孔的110PVC管,长度40厘米,竖立于穴中央,使其略低于地面,将收集的枯枝落叶、杂草填入管内,管外周边施入与土混均腐熟农家肥或化肥填实,将地表整成锅底形,覆盖农膜,管口用小地漏盖口,以便收集雨水或补肥补水。山地果园充分利用集雨窖灌,通过扩盘整地,修建水平梯田,每3-5亩修建一口8立方米的集雨窖,保住自然降水,并配套坑施肥水和地膜(地布)覆盖,实现水肥膜一体化,提高水肥利用率。

(二)集雨窖+滴(渗)灌+树盘覆盖水肥膜一体化。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延安南部塬地矮密栽植果园,现推广应用面积71.82万亩。该模式利用集雨窖收集雨水或是机井、水坝提供水源,配套节水灌溉系统,将肥料溶于水中进行滴管渗灌,让果树根系一边吸水、一边吸肥,提高水肥利用率。再通过地布(地膜)覆盖保水,减少蒸发,实现水肥利用的最大化。

四、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延安处于农业自然灾害高发区,常年遭受旱、雹、冻、风等灾害影响,对苹果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冰雹和花期晚霜冻。

(一)冰雹灾害。市域内有三个冰雹发源地,七条移动路径,冰雹带上有果园69.5万亩,其中有防雹网的32.9万亩,占冰雹带果园的47.3%;防雹网覆盖总面积41.5万亩,占全市挂果园面积的15.9%,占总面积的12.5%。全市有防雹炮点288个,其中南部洛川、富县、黄陵、宜川、黄龙5县有157个,北部宝塔、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甘泉8个县(市、区)有131个。近年来,冰雹灾害呈加重发生趋势,发生时间由过去的5-7月份,扩展到现在的4-10月份,发生范围广、强度大。特别是2020年和2021年两年,每年受灾面积高达30多万亩。

(二)晚霜冻灾害。花期冻害高发区果园有46.5万亩,坑、桶、器、药等防冻措施覆盖40.6万亩。近年来,花期晚霜冻害呈现出常发态势,由于受暖冬气候影响,整体花期提前7-10天,终霜期推迟10-15天(终霜期最迟的2022年发生在512日),花期提前和终霜期推迟,加重了冻害发生,近十年有七年发生不同程度花期冻害。2022年,32万干部群众奋战4昼夜,有效抵御低温冻害,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历年最低,防冻效果为历年最好。

五、产后现状

全市冷藏(气调)库贮藏能力162.8万吨,占总产量431.8万吨的37.7%;预冷库0.95万吨,占总贮藏能力的0.05%。冷(气)库贮藏能力占苹果总产量40%以上的县(市、区)分别是:甘泉县104.3%、洛川57.1%、吴起县54.4%、黄龙县44.3%30-40%的县(市、区)分别是:黄陵39.1%、富县38.2%、宝塔区35.7%;不足30%的县(市、区)分别是:宜川县、子长市、延长县、志丹县、延川县、安塞区。低于40%贮藏比例的县(市、区)贮藏能力与产量不配套。420/小时分选能力和71个乡村苹果交易集散市场基本能够满足当前采后分级分拣和集散销售需求,但产地交易中心和采后处理(仓储)中心标准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六、存在问题

(一)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大部分果园有机质含量不足1%;有机肥源不足,化肥使用量偏大,水利设施滞后,果园水肥一体化面积小,机械化普及率较低。

(二)灾害风险持续加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特别是霜冻、冰雹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最大威胁,全市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元,一些果农因灾严重减收或绝收,返贫致贫风险增加。防灾减灾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人力物力投资大,极大压缩了农民增收空间。

(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轻壮劳力流向城市,务果人员减少且呈现老龄化趋势,特别在疏花疏果、套袋去袋、采收等用工集中的季节出现人工荒,造成工价上涨。加之,农药、化肥等价格持续上涨,果农持续增收难度增加。

(四)集约化经营发展较慢。目前,经营主体主要以单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全市3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5313户、家庭农场9818家、企业141家、合作社2121家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果园63.0万亩,仅占全市总面积19.0%,大部分果农户均5-10亩,小生产、大市场现状没有根本改变。

(五)产业链存在短板。产业链前后端延伸不够,果袋、防雹网、包装箱等关联产业生产能力不足,有的还处于空白(如反光膜)状态。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滞后,全程托管、代管、代加工等覆盖面窄,组织带动力不强。果品加工转化能力小,产品档次低,精深加工产品少。体验、认养、休闲等果旅融合产业拓展不够。

(六)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市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带动力不强,8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只有4家,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多数企业没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和渠道,对全市苹果产业化带动不够。

附件:延安市苹果产业现状一览表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