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据>
陕西果业简报
陕西果业第12期——延安苹果产业防灾减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省果业中心综合处、延安市果业中心 时间:2022-08-08 02:23:4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给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延安市围绕苹果花期低温、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预警预防,深入探索实践,总结形成了具备延安特色的苹果防灾减灾技术措施体系,为推动延安苹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延安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气候条件完全符合优质苹果生产的七项气象指标要求,是我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的优势苹果产业带和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按照发展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小苹果做成了大产业。2021年底,全市苹果总面积331.7万亩,产量400.4万吨,鲜果产值219.5亿元,综合产值387.8亿元,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来自苹果,重点县(市区)、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自苹果。苹果已经成为延安农业的第一特色优势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圣地延安的靓丽名片。

  二、延安苹果产业防灾减灾基本情况

  (一)花期冻害防灾减灾情况

  2013年以来的10年间,除2015年、2017年、2019年三年花期没有发生晚霜冻害外,其余年份均不同程度出现冻害,发生频率高达70%。特别是2013年、2018年,霜冻强度大、覆盖范围广、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了较大损失。2013年的41-2日、5-6日、8-11日出现三次晚霜冻害,最低气温出现在6日凌晨达-8.7℃,全市受灾面积达186.8万亩,较2012年减产14.2万吨,经济损失7.1亿元;201844日—7日,再次出现历史少见的花期强度较大的降温天气过程,最低气温出现在6日晚至7日凌晨达-4-7℃,全市104个乡镇(街道办、社区)果园出现冻害,受冻面积176.9万亩,较2017年减产34.0万吨,经济损失25亿元。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又连续三年出现晚霜冻害。从近10年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看,苹果物候期明显提前,花期晚霜冻害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终霜期时间明显推迟,平流型和辐射型霜冻叠加发生,对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围绕花期冻害防御,延安全市挖建防冻坑(窖)782.1万个,配置熏烟桶79.0万个、烟雾发生器2.5万台,储备熏烟防冻物资354.5万吨、防冻剂2.2万吨,有效防控面积可达250多万亩。今年花期,在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直接指挥下,全市上下联动、干群协力、连续奋战,按照防冻六精准要求,启用防冻设施设备68.9万个(其中,防冻坑57.6万个、熏烟桶10.9万个、烟雾发生器0.4万个),喷防冻液0.8万吨,防控面积约11.8万亩,只有4个县(区)1235亩果园受冻,防冻效果十分明显。

  (二)冰雹灾害防灾减灾情况

  近10年,延安全市年均降雹日为23.2天,年冰雹成灾果园1015万亩,损失超过10亿元。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遭受雹灾总面积206.9万亩,经济损失60多亿元。特别是2016年和2021年灾情尤为严重。201663-14日,连续出现11个降雹日,全市十三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特别是715日延长、宜川两县部分村遭受了特大冰雹伴大风袭击,造成果树9月份出现二次开花,当年全市受灾面积高达99.6万亩,经济损失27.4亿元。2021年冰雹受灾总面积60.5万亩,经济损失33亿元,其中920日和101日,全市12个县(市、区)68镇(街道办、便民中心)483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出现冰雹灾害,6.3万户、23.2万人受灾,两轮冰雹受灾面积53.0万亩,经济损失32.3亿元。截止20227月底,全市已出现四轮冰雹灾害,受灾果园12.7万亩,成灾7.4万亩,绝收1.3万亩。

  目前,围绕冰雹防御,延安全市建设防雹炮点286个,其中高射炮点143个,火箭炮点137个,高射、火箭综合炮点8个。从2017年起,全市大力推进防雹网建设,面积由201716.6万亩增长到现在40.2万亩(分别为:201716.6万亩;201820.4万亩,增长了3.8万亩;201922.8万亩,增长了2.4万亩;202024.5万亩,增长了1.7万亩;202132.2万亩,增长了7.7万亩;202240.2万亩,增长了8.0万亩),翻了2.4倍,占挂果面积的15.4%。防雹网的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防雹效果有了突破性提升,屋脊式防雹网、半自动式防雹网成为主流方向,自动化防雹网、防雹防冻一体式网开始试点推广。目前,有平面式31.5万亩、屋脊式8.7万亩、半自动2.1万亩、防雹防冻一体网0.07万亩。

  (三)干旱灾害防灾减灾情况

  果树抗旱能力相对粮食作物要强。就果树而言,多年来,延安市没有发生过严重干旱。2021年虽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但未对果树造成大的影响,全市苹果仍然获得大丰收,但是果品质量受到影响,整体质量低于往年。延安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尽管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年降雨量持续增加,但降雨时间和区域分布仍不均衡,阶段性区域性干旱天气时有发生,特别是冬春季降雨较少,易形成冬旱和春旱,对果树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截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补充外来水是延安苹果园水管理的基本理念,提高水肥利用率是干旱防御的主要方法。其核心就是充分考虑砧木品种适应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整理、坑施肥水、集雨窖灌等保水节灌措施,配套覆盖保墒技术,实现水肥同步。推广“集雨窖灌+坑施肥水+覆盖保墒”旱作节水保水模式。目前,全市建成集雨窖7.9万口(覆盖23.7万亩果园)、坑施肥水21.3万亩、滴灌11.3万亩、渗灌6.4万亩,实施地膜(地布)、秸秆覆盖169.4万亩,各类抗旱设施措施累计覆盖面积达到232.1万亩。

  三、延安苹果产业防灾减灾的经验启示

  (一)领导重视、干群同心协力是防灾减灾的首要前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花期防冻工作,5月份市政府在黄陵县召开了全市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会,7月份又在吴起县召开全市果业防灾减灾座谈会。各县(市区)委、政府也闻风而动,相继组织召开专门防冻会议15场次,出动防冻工作队1557个,参与人员32.5万人次。开展技术指导4793场次、46.6万人次,发布防冻信息20130条,覆盖面积达250.6万亩,基本实现了挂果园全覆盖,为近年来之最。防雹网建设首次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各县(区)支持和建设力度空前,今年新建任务5万亩,7月底已完成8万亩,占任务160%,预计全年将突破10万亩。争取“期货+保险”资金3800万元,占全国项目资金的三分之一,落实“期货+保险”1.2万亩,政策性保险19.3万亩。

  (二)科学布局、合理选择园地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

  延安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从实际看,无论延安的南部、还是北部,地形单一、海拔较高、山顶果园普遍发生灾害较轻。这里说的海拔是指同一区域内的相对海拔,不是绝对海拔。山体中下位、迎风面、沿河山体、水库周边、低洼地带、风口和林区等区域普遍发生灾害较重,特别是冷空气易停留的低洼地形发生冻害最重,强对流天气易形成的复杂地形雹灾频发重发。像吴起县周湾镇阳洼、白豹镇白豹村、长城镇双湾涧,志丹县保安镇太白山、双河镇鲍延利果园、杏河镇青界湾果园,洛川县杨舒等,每次冻害无一幸免。这些果园不是低洼地带,就是迎风面、水库周边等极易发生冻害的地块;还有一些果园建在了冰雹带上,每次都被打。这就要求在规划和选址上要慎之再慎,坚决避开灾害易发区域。

  (三)精准预报、精确施策时间是防灾减灾的制胜关键

  从近年灾害发生情况看,清明节前以平流型霜冻为主,清明后以辐射型霜冻为主,且平流——辐射混合型霜冻居多,也就是降温当晚既有平流霜冻又有辐射霜冻。分析历年气象温度与果园实测温度发现,平流型霜冻气象温度会高于果园温度,而辐射型霜冻气象温度会低于果园温度。原因一,目前,大部分气象监测站多建于川道等海拔低的地方(县城或乡镇所在地),而果园多建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方。发生平流型霜冻时,由于冷空气伴随刮风,高处的风比低处更大,气温也比低处更低,导致气象温度高于果园温度;发生辐射型霜冻时,冷空气属静止,并下沉聚集在川道和谷底,导致川道谷底气温低于山顶气温,出现气象温度低于果园温度。原因二,发生霜冻时常常会出现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也就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但发生霜冻时很可能会出现逆温现象,即高层大气温度高,低层大气温度低。平流霜冻由于冷空气下沉,暖空气被抬升,导致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形成逆温;辐射型霜冻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导致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较高层大气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幅度也较小,由此,形成逆温现象。因此,低处往往比高处易发生冻害且程度更重。综上原因,导致气象温度与果园温度出现差异。还有一个现象,一般来说,降温当晚基本都是从零点开始温度快速持续下降,最低温度出现在凌晨6-7点。但今年的花期两次降温,表现出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晚霜来的越迟,降温当晚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基本发生在凌晨4-5点,而不是6-7点。所以,要根据冻害类型和特点科学预测预报,重点要加强果园实际温度监测,综合分析研判,抓住关键时间点熏烟防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合实际、创新防控办法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形势,近年来,结合延安气象实际和果园特点,延安探索出土坑式熏烟防冻、坑施肥水、多法覆盖、自动(半自动)智能防雹网、黄土高原(延安苹果)密植高效旱作栽培等新技术,总结出志丹县“秸秆打捆熏烟+覆盖”、宝塔区“土坑式熏烟+八个到位(即:科学规划到位、挖坑数量到位、物资筹备到位、材料储备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统筹统防到位、分组包户到位、行政推动到位)”、黄陵县“智能平台+防冻预案”、洛川县“一改二挖三喷”(即:一改发烟器,二挖熏烟坑,三喷营养液)等防冻模式,以及黄陵、甘泉、吴起等县的防灾减灾气象智能预警平台,延长县半自动防雹网搭建技术,志丹、子长、富县等县的防雹、防冻双网覆盖试验示范,安塞区的“货物+货币”补贴办法,即:政府统一采购网子、钢丝、挂钩等物品(大约资金1000元),直接以货物形式发放果农,果农领取货物后自主建成防雹网,政府验收合格后以货币形式补助果农和供应商各1000元。等等。各县区为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各展所长,探索新路径,筛选好方法,为全市果业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延安果业防灾减灾工作展望与对策建议

  当前果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正确应对果业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问题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综合配套、节本提质、集成高效的果业防灾减灾体系对于夯实果业生产安全,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果业防灾减灾面临的四大挑战

  1.防灾减灾的难度持续加大。一是灾害发生频率、强度明显增强。从近年来灾害发生情况看,冻害、冰雹、干旱、大风等多种灾害频繁出现,强度明显增强,灾害发生的常态化趋势明显。二是灾害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有规律发生,演变成无规律、大范围、超强度发生,给灾害防控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2.防灾减灾技术应用不全面。一是由于防灾减灾设施成本高,财政支持有限,果农自发建设积极性不高,导致防灾减灾措施覆盖小。如防雹网,虽然近年来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但目前仅有40.2万亩,仅占挂果面积的15.4%。二是技术集成应用不全面。每种灾害防御都必须通过集成技术的配套应用,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如花期冻害防御,要通过品种选择、合理建园、前期灌水、树盘覆盖、喷防冻液等综合措施推迟花期、提高树体抗性,降温当晚实施大面积熏烟,灾后及时补肥、喷药等集成技术应用;冰雹防御要统筹雹线区划、高炮布点、空域申请及防雹网建设等环节;干旱要突出平整土地、集雨窖、坑施肥水、覆盖保墒等配套应用。而生产实际中,果农往往是只使用某一项或几项措施,没有很好地将集成技术间的协同作用有效发挥出来,防灾减灾效果不明显。

  3.防灾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防冻坑规划不到位。一些果园防冻坑每年重复填挖,不能确保长期使用,加大防冻成本;防冻物资储备不足,短时间降温还能防御,长时间持续降温就陷入熏烟物资耗尽,无计可施的境地。二是坑施肥水利用率不高。部分果农仍然没有意识到水肥同步的重要性,宁愿挖沟施肥也不使用肥水坑,导致坑施肥水成为摆设,既起不到效果还造成资源浪费。三是防雹网使用不规范。老旧防雹网不及时更新,展开收卷不及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受空域限制,高炮防雹设施作用发挥受限。

  4.防灾减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延安市已探索形成了果园托管服务、智慧果业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41个,从业人数为984人、服务规模8.9万亩。服务类型主要集中在果树修剪、拉枝、套袋、病虫防控、采销等方面,从事防灾减灾服务的中间组织很少。各类服务主体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协同机制,未能构筑起完善、科学的果业防灾减灾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建园,降低风险区域面积。一是严格地块选择。新建果园要坚决避开冻害高发区和冰雹易发区,从基础上把好防灾减灾关。二是划定高风险区。对历年冻害和冰雹高发区果园,通过有计划地淘汰挖除或改造成抗冻品种或树种,减轻防灾减灾压力。三是严格品种区划。北部县(区)易冻区域,要严格控制发展花期早、生育期长的品种,以中熟、中晚熟品种为主。重视抗冻品种培育,开展最佳砧穗组合研究,进一步摸清不同栽培方式防灾抗灾差异,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抓住重点关键,综合运用集成技术。综合运用“缠、堆、灌、涂、喷、窖、坑、覆、网、炮”10字防灾减灾集成技术,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运用主干缠膜、堆土御寒、果园灌水、树干涂白、喷防冻剂、土坑熏烟、果园覆盖等集成技术,保护树体越冬、预防花期冻害;采取区划冰雹线、增加高炮防雹、屋脊+自动防雹网,预防冰雹灾害;运用抗旱品种砧木、平整土地、集雨窖灌、坑施肥水、覆盖保墒等措施,抗旱保墒。重点聚焦花期冻害和冰雹灾害,突出坑式防冻和网式防雹,实现精准高效防灾减灾。土坑式熏烟防冻技术是延安通过多年生产实践探索形成的一项非常有效的花期防冻技术,适宜大面积群防群控。防雹网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雹措施。要在精准气象监测预报、配套高炮防雹设施、提高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防雹网预防冰雹灾害。实践证明,屋脊式自动及半自动防雹网,省工好用,利于冰雹分流,可以有效预防冰雹灾害。要积极探索新型防雹网搭建技术,推广全智能防雹网。此外,发生灾害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和受灾程度,有针对性采取实用措施,帮助树体恢复。

  3.强化横向联合,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要进一步加强果业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交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科学分析历年气象资料,探寻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提出更加精准的防御措施。加强果业、气象业务人员学习交流,培养既懂气象知识,又精通果业知识;既能识云辨雨、观物闻风,更能明确灾害出现的影响程度的双料人才。果业部门要密切与气象部门沟通,根据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针对性指导果农进行防御和灾后补救,切实为广大果农增收致富撑起一片蓝天。

  4.突出果园管理,提高树体抗灾能力。要充分把握果树营养来源的两个渠道,加强土肥水管理,做好叶片保护。一是要加强土肥水管理,综合运用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生草控草覆草、覆盖保墒、坑施肥水、集雨窖灌等集成技术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微环境,提升土壤有机质,实现养分全元素供给和水肥同步,增强树势,提高抗灾能力。二是要严格控制病虫,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控措施为基础,科学适度应用化学防控措施。特别要重视春季的石硫合剂、夏秋季的波尔多液使用,严防腐烂病、早期落叶病等重要病虫害发生。三是要科学夏季修剪。综合运用拉、揉、坠、疏、抹等夏剪措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叶片的光合效能。

  5.建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机制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与现代化生产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层党组织以及互助团体等主导型社会化综合服务组织,围绕防雹网搭建管理维护、花期防冻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等,开展防冻、防雹、抗旱等有偿服务,解决政府没法办,一家一户办不好、不好办的问题,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化进程。要优化激励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与合作社、金融与企业(合作社、果农)、保险与企业、果农开展防灾减灾模式探索,形成有效常态化合作模式,促进防灾减灾体系形成。


回到
顶部